我的英语还没有学成,真正算起来,坚持了不到两年时间,值得欣慰的是中间从没有中断,现在看一些简单的英文原版书问题不大,比如《简爱》可以七七八八通读,再难一点的比如《傲慢与偏见》就不行了。
目标是35岁时可以无障碍阅读原版英文严肃著作、新闻、专业文献资料——还有四年时间可以努力。阅读专业文献估计难度比较大,如果到时不行,打算再花三五年去攻克。期望有朝一日实现全英文著作阅读和写作。
路漫漫其修远兮,现在才是个开始。
我们都是最起码学了十几年英语的人,为什么之前没学好?现在学有希望学好吗?
有,并且一定可以学好。
学英语,最重要的是心态。 任何事,只要发自内心的去重视,心里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迫切,就一定没有实现不了的。
事情重视起来了,然后就是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最不费力气就能坚持的切入口去实施。我当时用的是薄荷英语,坚持了300天,不管发生什么都是雷打不动当天读完,没有一篇补读。
300天下来,学习的感觉已经有了。我又把最感兴趣的几本书,读了一遍纸质版,到这时终于养成了学英语的习惯,不再担心因为一两天的荒废就前功尽弃。
现在我还是会利用早上坐地铁的半个多小时学习英文,刚刚读完《The Magic Tree House》1~28册。这种碎片时间,积少成多,一年积累下来可以看不少书,我很多书都是在上班和下班地铁上看完的。
在薄荷阅读结束以后,我换过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背过红宝书、听过也跟读过BBC、读过远超自己水平的原版书、用过网易公开课视频等等,讲实话,资源都非常棒,但我坚持的时间都很短,也感觉坚持的很费力。
但这个阶段是必须经历的,不能在这里偷懒,对学习的手感就是这个时期建立的, 通过亲身的经验,才能发现什么方式适合自己。
现在我有了自己固定的学习模式——每1~2天读一篇CNN新闻,把不会的单词抄下来,一段时间下来觉得进步很大。早上地铁仍旧读英文原著,上下班走路时间和晚上睡着前听喜马拉雅音频。这个模式很适合我,坚持起来觉得没有压力。如果某一天意外没完成任务,我也不会跟自己较劲。学习不是一两天的事,内心很清楚自己不会因为一时中断就荒废—— 我把这个叫做“学习心态”,是一种不学习就难受的“怪毛病”。
学习就是细水长流、水到渠成的功夫。现在真的觉得除了智力要求非常高的,一般东西想学自己都能学成。
大多数人的资质都差不多,最后拉开差距的,就是有些人想到了就去做了,而很多人一直停留在想。
内心有力量的人,会成为十年、二十年后成功的少数人,不管现在年龄多大。
要坚信一点,比起改变别人,改变自我是极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