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短视频新闻是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的一种新闻传播手段。昨天“看传媒”曾以美国的Now This为例,讨论过其创新做法。那么,具体到中国当前的语境中,移动短视频新闻该如何创新呢?
一、移动短视频将是主流新闻形态
皮尤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美国有72%的人使用移动设备获取新闻,尤其在年轻群体中更为显著,在18至29岁群体中高达70%的年轻人表示更倾向用手机获取数字新闻。加之网络提速和资费下降,进一步刺激在线视频业的发展,互联网内容消费的视频化成为大势所趋。2016年美国在线视频用户规模2.13亿,用户渗透率高达78%。中国在线视频用户5.45亿,使用率达74.5%。在移动互联网和内容视频化的大环境下,短视频新闻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主流新闻形态。今日头条的数据表明,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一年间的图文日均阅读量只增长了87%,而短视频日均播放量增长超过600%。在西方,短视频新闻也是各大媒体和内容平台的主要呈现形式。89%的路透社新闻研究所的从业者表示,2017年媒体将重点发展社交短视频。Twitter、Facebook、Instagram、Snapchat等社交平台也推出类型各异的短视频新闻产品。Twitter与彭博社打造在线视频服务;BBC推出适用于移动端竖屏观看的《今日视频》。艾媒咨询统计,2016年中国移动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53亿,预计2017年将达到2.42亿,增长率高达58.2%。国内新闻媒体机构和媒体人积极拓展短视频新闻的发展空间。如新京报的“我们视频”;新华社的“我在现场”;浙江日报的“辣焦视频”;资讯类APP“梨视频”等。传统电视新闻报道在内容、形式以及媒体形象方面,已无法满足受众对新闻获取的新需求,短视频新闻成为了移动社交媒体用户获取资讯的重要途径。
辣焦视频“2017浙江十方面民生实事”
二、中国短视频新闻存在若干问题
从现有的短视频新闻产品看,新京报的“我们视频”,微博粉丝80万,秒拍粉丝200万,每天发布15条左右的1-7分钟短视频,涉及国内外社会生活和政治时事;东方卫视和上海电视台新闻团队的“看看新闻”,每天发布十余条3分钟以内的民生新闻视频;澎湃视频13个板块,每天更新1-3分钟的短视频新闻10-20条。虽然各媒体都积极投入短视频新闻的制作,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新京报的“我们视频”
首先,时长限制和内容取舍有待完善。国内短视频新闻平均时长十几秒至3分钟不等,时间太短很难呈现事件全貌,时间过长节奏拖沓叙事松散,与国外流行的1分钟讲好故事存在较大差距,这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报道的角度选择:多数内容还沿用传统的新闻叙事方式,没有结合当下受众新闻消费的习惯和社交平台的特性,对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和取舍。其次,现有的短视频新闻产品在内容呈现上不够精细,表现力不足,整体较平淡,缺乏视觉美感和动感。有些短视频新闻画面模糊,声音嘈杂,只是粗糙的呈现了新闻现场,新闻专业性和价值性体现不足。此外,绝大多数媒体没有摸索出符合自身发展的内容分发模式,对社交平台、新闻聚合类平台的了解不够深入,不能依据平台的特性制作富有个性化、定制化的短视频新闻产品。
三、短视频新闻的创新之路该怎么走?
(一)精简叙事,增强视觉冲击
短视频新闻需要开门见山地讲事情,删除前期铺垫和渲染,将和主题有直接关联的元素巧妙衔接,精剪在一分钟篇幅内。如BBC、CNN,制作报道角度各异的系列视频立体呈现事件。画幅设计上,国内短视频新闻普遍采用宽画幅,全屏观看需要横着屏幕,而Now this基本采用正方形画幅,手机竖屏即可全屏观看,更符合受众的行为习惯。另外,国内的短视频新闻往往在视觉语言上的感官刺激有所不足,应适当增加近景和特写镜头,捕捉生动的细节画面。
(二)因地制宜,探索内容分发
移动互联时代,新闻生产者与内容发布渠道出现分离,基于社交功能的内容分享平台对专业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MIC首席战略官科里?海客(Cory Haik)认为,每个平台都有生命,并拥有一群特定的受众,不能只将自己的内容一股脑儿地全放上去。而国内多数短视频新闻,取自电视新闻的二次加工,几乎没有根据平台的特性定制相匹配的新闻视频内容。没有针对性的广撒网式分发,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受众在某一个平台看过后,在其他平台再次看到便失去观看兴趣,不利于塑造短视频新闻的品牌,难以实现与用户的深度互动。媒体应重新审视作为内容生产者的专业性,在内容制作与报道视角上投入更多精力,对每个平台及其用户进行深入研究,针对发布平台的特性和用户兴趣对视频内容做出调整。Now this对各平台数据调研发现:Facebook适合发布解释性、有深度的新闻视频;Twitter更注重新闻的实效性和在场感;Instagram和Snapchat对画面的视觉美感和艺术性要求较高,适合软性新闻视频。这样的调研,值得重视。
(三)发展精品,塑造品牌形象
国内短视频新闻产品制作随意画面缺乏设计感,同类短视频新闻产品的辨识度低。国外的短视频新闻产品,无论是内容报道还是画面风格都特色鲜明,带有自家媒体的品牌调性。如Now this字幕以白色为主,用醒目的黄色突出关键信息;《卫报》惯用蓝绿色和白色字幕;BBC偏好使用红色竖线和白色的字幕;CNN用红色横线和白色字幕。
黄白色鲜明的“Now this”字幕
字幕的字体、出现的位置以及动画特效,各家也有自己相对固定和个性化的设计,仅凭画面风格和字幕设计就能知道出自哪家媒体,其品牌的辨识度较高。在诸多媒体聚集在社交平台的今天,大量同质化的短视频新闻会让媒体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路透社研究所就发现,英国和加拿大仅有50%的用户会注意新闻产品的来源;日本和韩国有25%的人会注意产品的媒体品牌。可见,短视频新闻产品必须走精品化、品牌化、特色化的发展路线,提高媒体辨识度,才能赢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