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学英语、学做PPT、学国画……网络的普及让不少知识传播从实体课堂搬到了线上,一系列以此为基础的知识付费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打开手机、IPAD跟着网络大咖们学东西、长见识成为了一股潮流。
在桂林的年轻人群体中,“80后”和“90后”成为了网络知识付费的主要群体,他们在线上“买”的课程是否就真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为己所用呢?
1、知识付费源于网络分享
“我在抖音上买过一名网红的线上美容课,还在微博上买过英语阅读、背单词的线上课程。”市民黄小姐今年29岁,她告诉记者,现在知识付费的形式越来越多样,产品类型越来越丰富,自己在这方面的支出也越来越多。
市民小李是一位专业厨师,他通过网络直播分享自己的厨艺,不仅带来了流量和粉丝,也带来了收益。“比如在网上做一道烤羊排,我只讲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如果有人需要详细制作步骤就得付费了。”
在这些原本以社交为主要目的的平台上,开始有更多的个人用户通过网络渠道分享自己的内容,只要有才,都能在知识付费领域分一杯羹。
不论是微博、抖音或直播等社交类APP上,还是目前已经小有知名度的知乎Live、喜马拉雅听书、荔枝FM等网络平台,近年来知识付费已经从起初的线上课程扩展到各个领域,受众覆盖面越来越广。无论是想学习新的专业知识,还是想听听故事、看看新闻打发时间,都可以找到相应的付费产品。
无论是何种形式,只要是在互联网上获取付费音视频课程,这种形式的知识获取都被人们称为知识付费。其正成为当下最热门的商业现象之一,日前就有媒体报道,北大经济学教授薛兆丰在某平台开设的语音课程专栏,“拥有超过17万付费订阅者,价值近3500万元”。
虽然这并不等于一门网络课程收入就有3500万元,不过必须承认的是,移动知识付费作为新的互联网创业风口的确正在兴起,并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和传播格局。
2、年轻人的“知识焦虑”日益增长
知识付费兴起的原因,离不开现代年轻人日益增长的“知识焦虑”。
在市内一所小学供职的小李想在空余时间多掌握一些技能,但又希望能多在家里陪伴自己的小孩。后来她选择在家自学PPT制作课程,“没准以后还能接一些活”。
“PPT在大学里学过一阵子,但现在几乎都忘记了,所以就在网上报名了一个课程,每周视频学习两次。”小李介绍,现在的线上课程都可以回看,比如她购买的PPT制作课程,每星期五晚上8时老师会直播,如果临时有事赶不上直播,也可以周末看课程回放。
PPT制作课程是网络较火的知识付费课程之一。与这样的视频学习相佐证的是,以往在书店PPT制作教学书籍也曾十分畅销,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捧着书在电脑前研究练习了,大都成为了网络学生。
实际上,互联网的普及加快了人们生活的步伐,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令那些曾经的“大部头”书籍变得难以下咽。“你今年读了几本书?”已经成为人们最害怕听到的问题之一。而知识付费的出现,正好能够缓解年轻人的“知识焦虑”。
刘艳是桂林旅游学院大四的学生,趁着毕业前的最后几个月她想多学些东西。“大学里都是理论知识较多,但网络视频教学更具体更形象,而且很多是日常都能碰到的。”刘艳说,她购买的内容就包括了职场礼仪、办公室文案写作等等,花费上千元。在她的宿舍里,多数同学都有自己的知识付费学习,“大家都想着为适应社会多做一些准备。”
此外,技术条件的完备和移动支付习惯的普及,也为知识付费产业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随时随地可以完成的支付行为,缩短了人们在消费环节的思考时间,大大提高了购买欲。
3、并非“买”到的就是自己的
然而,通过知识付费真的能学到知识吗?答案是因人而异的。
学PPT制作的小李经过一个月的学习,通过了考试而且已经能独立制作较复杂的PPT产品了。
不过,尽管知识付费用户规模看似庞大,但其中不乏付了费而没有享受服务的用户。
很多付费用户表示,自己买了很多课程,但是真正看过的却没几个。“感觉钱交了,知识就是我的了。课放在账户里,有效期很长,就更懒得去看了。”
“像我之前买的英语阅读课,看了两篇课文之后就再也没点开了。平时工作太忙,而且还有很多的学习任务,下了班之后又太累,更不想点开学习了。”市民黄小姐说,“感觉知识付费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商品交易,我交钱买的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心理安慰。”
根据权威调查机构发布的《2018年中国在线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在线知识付费产品平均复购率仅为30%。由此可见,有很多用户在购买过一次知识付费型产品后,并没有在同一平台或同一知识领域再次购买产品。
分析人士指出,这表明知识付费模式目前仍然无法替代主流教育方式和传统知识获取方式,但能够作为补充和延续,满足用户类型广泛、长期性、阶梯式的知识获取需求。
知识付费的核心,还是要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内容。一些知识付费者也表示,自己打开线上课程的积极性不高,也与付费内容吸引力不大有关系,“比如我购买的摄影课听了五六节,感觉干货不太多,因此之后听课积极性大打折扣。”
4、知识付费会成为主流趋势吗?
知识付费,即将知识商品化,但知识商品化其实并非刚刚兴起。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专家认为,知识付费并非只是针对如今的知识网络传播。“比如老师们为什么在学校里领取工资,就是因为传播了知识,工资就是对老师创造和传播知识的报酬,它是普遍存在的,只是我们当时没有用‘知识付费’这个名词而已。”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国人的消费结构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教育、文化、娱乐等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在此背景下,知识付费产业乘着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东风一路前行。
专家认为,从本质上看,知识付费是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是信息分享市场的供给侧改革。信息可以粗略分为几个层次,娱乐八卦、新闻资讯、专业知识和价值观,它们分别满足了人们不同层面的需求。
知识付费者小李就表示,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自媒体兴起以后,很多信息虽然是免费的,但信息密度低、营养价值低,看的人要消耗的时间成本很高。“我宁愿通过付费快速获取系统化、结构化、高密度的信息,即对我有帮助的知识。”
例如高晓松和罗永浩所开设的付费音频专栏,以及一些网络“大V”开设的网络专栏,其本身就有一大批“粉丝”拥趸,不乏“粉丝”为其买单。不过,内容提供者们都很清楚,用户只愿意为优质内容买单。在订阅者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背后,专栏作者及其团队必须花费大量的精力来制作内容。
而正如小李所言,知识付费早期的内容以草根创作为主,多数产品的定价其实依赖随机打赏。不过,现在知识付费的内容创作越来越倾向于精英化、专业化,很多平台开始引入重量级专家,提升产品质量和线上线下互动,这让网络知识付费渠道成为了与传统教育方式相互区别但又不不能简单取代的知识获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