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至上”地位亟待改变


目前,英语是全球学术研究的通用语言。为获得普遍认可,世界各地的学者都努力用英语分享新知识、发布科研成果,进而实现职业发展。然而,在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学者的竞争中,非英语母语学者未必能够达到正式发表所需的语言流畅性和专业性。近日,学术翻译与出版公司“学术语言专家”发布调查报告《除英语之外:学术出版中非英语母语学者的经历》。报告探讨了学术出版中的语言不平等问题,并提出若干改善建议。

非英语母语投稿人处境不利

阿维·斯泰曼

  据“学术语言专家”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阿维·斯泰曼(Avi Staiman)介绍,该公司的客户群体以非英语母语学者为主,每天都能看到这些学者想要发表研究成果时面临的语言挑战。为了更系统性地了解并推动解决问题,“学术语言专家”面向非英语母语学者开展了一项调查(大部分受访者从未使用过该公司的服务),问题涉及受访者的背景、语言能力、如何看待学术出版过程、以英语写作和发表研究成果的压力、遇到的语言障碍、与学术期刊之间的互动、是否有机会获得科研资助以支付为发表成果而使用的语言服务等方面。

  调查得出以下几点主要发现。第一,非英语母语学者普遍认为,以英语发表研究成果是取得学术职业成功所必需的。98%的受访者计划以英语发表成果,93%的受访者将此视为一项首要任务。原因是,几乎所有的高影响因子期刊都是英语期刊,同时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学术研究工作、推进学术职业发展。此外,在英语出版物上发表成果能显著提高学者在国际学界的“可见度”。造成这一趋势的因素之一是,越来越多的非英语国家教育科研机构要求学术人员在英语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甚至将此列为申请政府科研资助的条件之一。

  第二,对许多非英语母语学者来说,不得不以英语写作使成果发表的过程更加艰难。85%的受访者感到,相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同行,自己在学术出版中处于弱势。原因包括:向期刊投稿前需自己修改和校对英文版,难度较大;以英语写作时缺少支持资源;对英语学术期刊的写作风格指引和投稿要求理解不到位。此外,有受访者表示,为了使自己的英语文稿读起来如同英语母语者所写,他们付出了巨大努力。

  第三,非英语母语学者缺乏编辑协助资源。受访者最普遍的困难是,既没有物质资源也没有时间来对自己的英语文稿进行适当的编辑。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认为,如果有更好的编辑软件可用或得到专业编辑的帮助,自己能以英语发表更多的研究成果。但是,对许多学者来说,专业编辑服务过于昂贵。64%的受访者称,除特殊情况外,自己并没有足够的经费聘用专业编辑。有些人使用免费的编辑软件,但其功能有限,不足以编辑出符合顶级学术期刊要求的英语文稿。

  第四,有些非英语母语学者指出,期刊编辑对其文章的修改并不准确,语言编辑和同行评议环节弱化了自己的论证和结论,使文章更多地体现了编辑而非作者的视角。受访者希望更多地了解和掌控稿件的编辑过程,希望期刊编辑对能读懂但不够标准的英语文稿更加宽容。

仅因“英语不够好”拒稿不公平

玛尼·乔·佩特雷

盖林·克莱门茨

  美国宾州滑石大学现代语言与文化副教授玛尼·乔·佩特雷(Marnie Jo Petray)、杜克大学访问助理教授盖林·克莱门茨(Gaillynn Clements)谈到,非英语母语学者向英语学术期刊投稿后常被告知,需要请英语母语者对文稿进行编辑。然而,这些意见并不总是有理有据的。曾有作者收到返回修改意见后告诉出版方,自己已经请他人对文稿通篇编辑过,且花费不菲。出版方随后承认,此前发给该作者的是一个向所有就职于非英语国家学术机构的投稿人统一发送的模板消息,这些投稿人的文章并未经过单独的语言质量审核。也就是说,出版方还未真正审稿,仅就根据投稿人所在地区来预测稿件的英语语言质量。曾有研究显示,非英语母语学者被拒稿的概率高于英语母语者。就此来看,出现这种结果并不奇怪。

  近年来,全球科研产出持续提升,等待发表的研究成果与日俱增,非英语国家学者投给英语学术期刊的稿件也大幅增加。面对不断涌入的来稿,期刊编辑不得不加快筛选速度,语言质量自然成为一项必要的评估标准。可以说,使用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言写作,表达准确、通顺、符合学术规范是通过编辑初筛的基准线。但是,先入为主、一概而论地认定非英语国家投稿人的英语写作水平不达标,或者仅因英语写作质量不完美、不像英语母语者所写而拒稿,这是非常不公平的。而且,期刊编辑也未接受过为投稿人提供帮助的专门培训,第三方编辑服务对于许多跨国投稿的学者来说则代价高昂。因此,非英语母语学者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很可能面临长期无法发表的困境。

加强对非英语学者的支持

  基于调查结果和现有的相关研究,斯泰曼、佩特雷和克莱门茨建议从三方面解决学术出版中的语言不平等问题。

第一,改进学术出版过程。有必要推广聚焦于实质知识性内容的编辑初审,是否接受来稿的决策应以学术价值为首要标准,而不是语言表达或投稿人的语言背景。如果初审判断来稿具有学术价值,可以要求作者在语言使用、形式等方面进一步编辑稿件。学术期刊应制定更加明确、标准化的投稿要求,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期刊可向非英语母语投稿人推荐一些功能较全面、价格可承受的编辑工具。现在有期刊尝试设立“编辑导师项目”,以帮助非英语国家投稿人更好地理解学术出版过程,同时促使期刊编辑和同行评议员思考自己是否对非英语国家学者存在偏见和依据不足的假设。

第二,开展结构性变革。学术期刊应考虑到非英语国家学者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要求。对于学术质量高、以清晰明了的英语写成的文章,可在同行评议完成后再交由英语专家进行语言编辑。自然科学领域已有期刊采用类似做法,但在人文科学领域还很少见。英语学术期刊可以推出非英语版,并让英语版和非英语版上的文章相互“流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应放宽“学术人员必须以英语发表研究成果”的规定,将非英语期刊加入学术评估时承认的期刊列表。

第三,推进语言服务资助。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应向科研人员提供发表成果所需的语言服务经费,以提高发表机会。例如,以色列公立高校每年向资深学者发放一笔用于支付翻译和编辑费用的资金,这一政策效果非常好,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特别是应将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学者纳入资助对象范围。科研资助机构应允许申请人在资助计划书中将语言服务列为一项合理的直接或间接支出。学术出版社也应向投稿人提供价格合理的语言服务,服务本身可以由出版社工作人员承担,也可以由与出版社签约合作的语言服务企业承担。在这些基础之上,政府和私人部门的资金支持也应及时跟上。

知识多元化需要语言多元化

  斯泰曼谈到,无论是新的物理学理论、审视殖民历史的新视角、对语言的新理解,动态的、革命性的研究可能以任何一种语言发生在世界任何地方。然而,历史偶然性造就了英语在学术界的主导地位,这意味着非英语母语学者的研究无论多么富有创新性,都自动地被置于更高的标杆下。提升非英语母语学者在国际性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的能力,有益于人类对知识的追求。因此,对任何学者成果的评判都应以质量和学术意义为依据,而非所使用的语言。克莱门茨认为,科研资助是改善非英语母语学者学术出版“待遇”的有效方法,但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不是每一项研究都可以得到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界的包容性,鼓励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层面上的边缘学者群体发声,尤其是全球南方学者。

  佩特雷表示,学界必须认识到语言不平等问题的危害性并弥补损失。她和克莱门茨合编的《美国高等教育中的语言歧视:权力、偏见、影响和补救措施》一书提出,语言偏见会伤害非主导、非“标准”语言使用者的能动性。外界对他们的评价不是基于价值、努力、智识,而是基于语言表达,致使他们遭受不公平对待和负面影响。经济和政治因素使英语成为当今学界的通用语,但已有研究显示,相似的社会语言学动态(非主流语言使用者受歧视)也出现在其他语言和文化背景下。学术出版中的语言不平等会妨碍科学的进步,因为语言多样性的缺失将导致知识多样性的缺失。需要强调的是,改变学术出版中“英语至上”的现状绝不意味着降低学术出版的标准,而是要打破壁垒,使更多的优质研究成果获得发表机会。在学术出版物中呈现多元化的观点和研究角度,这对所有人都有益。
版权保护: 本文由 英雄外教网 发布,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cllcs.com/shaoer/276292.html
上一篇:真正让孩子小学达到高中水平的英语学习方法
下一篇:没有了